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

許厝港

大園古名叫大坵園,昔日這裡是一大片菜園。住戶星散,大部分都以種菜,種甘薯維生。清康熙年間,就有閩南漳州人移居此地,為了防禦粵人侵襲,都在住家,菜園四週築起土石城牆。現今清費市場附近叫「城後」,中山南路一帶稱「南門」,郵局附近稱「北門」。
  康熙末年,粵籍人士渡至南崁溪口的竹圍港向土番租地,與商船從事交易活動,隨後閩籍人士聞訊相繼移殖而來,自溪口竹圍港至海口一帶,遂成農商聚集所在。福建漳州人郭光天於雍正年間呈准福建總督派遣尹士良率兵,在竹圍庄附近登陸,移居的漢民眾多,並定名墾地為「北窩庄」,因墾民大多姓許,此地遂稱「許厝」,港口為「許厝港」。雍正十四年,郭光天買下八里坌社地,並招集鄉黨親戚,戳力屯墾,面積逐漸擴大,郭姓遂在鄉境內成為大姓,漳泉人士隨後大量移入,每開墾一處並以庄命名。其後因村庄眾多,過於分散,遂於尖山(今大園國小)山麓下,形成一市肆以集散貨物,而此廣大田園,取名為「大坵園」庄,其後日據時期,簡寫為「大園」,沿用至今。
  有關大園鄉兩港玆分以下兩部份說明之:
(一)南崁港
台灣北部闢治較晚,到明嘉靖末年兩地交通才較頻繁,福建漳、泉人渡海與原住民交易。崇楨十五年荷蘭人北上淡水驅逐西班牙人,在竹圍南崁港,砲擊此地,帶給居民一場虛驚,永曆十五年鄭成功入台,部分漢人亦隨之北上於此登陸從事拓墾。康熙末年,有粵省嘉應人來到南崁港,向土蕃租借土地,結寨而居,常往來於竹圍之南崁港口,每有航海船至,輒購貨物,以與原住民交易,利市百倍。到了清雍正年間,閩省漳泉二州人民聞風陸續移殖,聚居開闢。南崁社一帶以及拔子林一帶阡陌相連,逐成樂土。雍正末年,相繼流集於三塊石及拔仔林莊與南崁莊竹圍莊及海口莊,成為桃園縣最先開發的主要地帶。光復後政府積極發展漁業,乃在原址附近開闢成為桃園縣二大漁港之一的竹圍港。
(二)許厝港
遠自明末清初,大陸移渡入墾者日眾,到了雍正年間,郭光天率由此港登陸拓墾,許厝港和南崁港興福建對岸的廈門、福州一帶船舶的往來寄航、停泊、移渡和貨物貿易運輸非常頻繁,幾乎佔有台灣北部半面的分送,而當時居民和旅客大都聚居在許厝港和大坵園一帶。直到乾隆年間,此地熱鬧曾居極一時。
到了光緒十七年巡撫劉銘傳,佈設鐵路自基隆到新竹,此時清代航運隨著陸路鐵路交通的發達,轉移基隆港和淡水港。許厝港和南崁港的航運隨著沒落,港口亦逐漸淤塞。大坵園和許厝港的繁華盛況;亦由於航運的轉移和桃園都市新鐵道的陸交通所取代。
日據之始,大陸船舟仍時常出入大園鄉之許厝港,從事貿易。日人鑑於海關之漏稅和私渡,為防止起見,於民前十年,設立許厝港稅關監視署,附屬於淡水關署,並派吏員駐防監視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