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

岱山村的衛星影像



這是岱山村的衛星影像,上一張是岱山村與海邊的相對位置,下一張是與上坪的相對位置。看起來蠻偏遠的,像是一大塊凹下的土地,也許可以遮風。



光釁公派下記載

《渡台始祖 十四世祖光釁公與十五世祖宗杉公史記》

 

十四世祖 光釁公 生於清雍正元年癸卯二月初七日丑時,出嗣振答公,繼承傳宗,乾隆二十八年時娶東寧鄭媽宜娘為妻,媽,生於乾隆十一年丙寅四月十七日酉時,乾 隆二十九年甲申七月二十四日己時,生長子宗拖,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十二月十六日酉時生三子宗杉,次子宗秀及四子應元兩人之出生年、月、日失記。

一、光釁公,於清乾隆四十年(西元1775年 )間與媽攜子宗杉(年5歲)由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昇平原籍(孝義庄大山腳畚箕湖)許厝港登陸,定居於福建省台灣府淡水縣芝葩里海豐坡庄,(現在大園鄉內海墘工業區南,大園國中西,大園鄉農會後一帶)

 

二、光釁公,卒於乾隆五十三年丁未十月初七日申時,壽六十五,葬在海豐坡,媽,卒於嘉慶十七年壬申七月十七日已時,壽六十七,葬在溪州子,民國六十五年時,大園鄉內海墘一帶闢為工業區,光釁公墳墓在其範圍,應該遷移,因此,子孫協商另擇地將二祖及兩位祖媽等二代遺骸,分金集中同葬於桃園市大檜稽山塋地。

三、光釁公,攜眷渡台定居於海豐坡庄,至第十六、十七世時,部份子孫第一次分居於芝葩里溪州子,崁子腳庄崁頂及茄苳溪石坡仔等地開墾耕作,第十七、十八世時,大部份子孫再一次移居於桃仔園大樹林庄大坡腳,紅稻埕仔及北門口之大菜園底(現在桃園市境內)耕作為業,現在傳至第二十二世,子孫數百餘人,除小部份轉移於台北、基隆、板橋等地立業外,大部份子孫仍舊居於桃園境內之崁子腳(內壢地區)、大坡腳(現今陽明公園附近、小大湳)、紅稻埕仔(桃鶯路陸橋附近)、北門口(桃園市民生路和平路附近)等地,安居樂業。

 

渡台先祖十四世祖光釁公與十五世祖宗杉之延傳

一、光釁公為振廣公之次子,出嗣於振答公,生四子長子宗拖、次子宗秀、三子宗杉及四子應元。公元1775(清乾隆40)光釁公夫婦攜三子宗杉來台,當時:光釁公年52歲,媽鄭宜年29歲,宗杉年5歲。

光釁公生於1723 2 7日, 於178810 7日逝世,享壽66歲。媽鄭宜生於1746 417日, 於1812 717日逝世,享壽67歲。

三、宗杉公生於17701216日, 於1812 4 1日逝世,享壽43歲。 媽王腰生於17741116日, 於1855 9 4日逝世,享壽82歲。 

十五世祖 宗杉公:光釁公之三子,年約五歲時隨父渡台,生於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十二月十六日酉時,卒於嘉慶十七年壬申四月初一日已時,壽四十三,葬在芝葩里尖山外,娶王媽腰娘為妻,媽生於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十一月十六日酉時,卒於咸豐五年乙卯九月初四日酉時,壽八十二,葬在海豐坡,生有四子,長子名雲芳,次子名雲茲,三子名 雲春 (出嗣宗窓),四子名雲在。

一篇關於齊雲樓的介紹

一篇關於齊雲樓的介紹

華安縣沙建鎮岱山村,屹立著一座古老的土夯樓宅——齊雲樓。它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單元式圓樓之一。

齊雲樓高踞於村北的山坡上,腳下密密匝匝的土樓居民,全是它的衍派。它們就像眾星拱月一般,構成了郭氏家族在岱山村五百年漫長歷史的圖案。

齊雲樓建于明萬曆十八年(1590年)。據樓內珍藏的《郭姓族譜》記載,其開基始祖郭叔資,于明永樂年間(14031424年)移居岱山,經七、八代傳衍,到萬曆年間已是巨族。清道光年間裔孫郭繼汲寫的《岱山記》說:

吾祖文達公,始入升(平)時,擇取而居之,嗣是子姓建樓於(岱)巔,榜其名曰‘齊雲’。世族環集於此,無復有他姓錯處其間,因自成一家業。……”

經岱山村村道旁一座四百年前的龐大豪華郭氏古墓,穿過曲折的村中石徑,便來到齊雲樓腳下。登攀二十幾級石階,到達門口。大門正面的台基是人工的僅幾平方米的狹窄門埕。遠看,齊雲樓橫擺山坡,似無特殊之處。進入樓內方見其精華。樓是橢圓形的,樓中天井卻是兩頭尖的橄欖形。圍繞天井,共有二十六個房門,即二十六個單元。樓是同心上兩環相套、外環兩層,內環平房。

走進任何一個家門,首先是門廳,接著是小天井和主樓中廳。每家都有一部樓梯上二樓。房間佈局似三堂兩橫式的簡化,頗有小家天地氣氛。通常大土樓內的房間是平均分割,一般大小。而齊雲樓的單元開間數和房間廳堂大小面積,卻差別很大。大的單元之內,是標準的四扇三間上下廳三合小五鳳樓的規模,面積比小套大一至二倍。最大一套面積近二百平方米,與當今單家獨屋兩層三合式小土樓一樣大。小的則不足一百平方米的面積。據說這是按家族輩份高低和地位尊卑安排的,加上又要考慮服從古老的風水信仰觀念,使得樓的內部佈局異常複雜,顯得充滿動感和生機。

更有意思的是,樓除了大門以外,還有兩個特別門戶:生門和死門。在橄欖形天井兩端呈尖棱的位置,向北開有一小門,稱“死門”,專用以死葬出殯;相對死門向南開一同樣大小的“生門”,供生小孩娶媳婦做好事專用。這一生一死,一紅一白,截然相反的民俗功用,在中國古今民居建築系統中,實屬罕見。

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

郭光天派下圖與開墾圖



1.郭宗繫一房框起人名是活躍於中壢十三庄的郭家人士,他們也是中壢十三庄的大租戶。其中,永昌又名雨淵、新智又名成功、石古又名萬順、新榮又名萬傾。

2.郭宗繫的長房郭雲樽(又名郭樽),是最早佔墾中壢地區的墾戶,其後代以郭龍道一房持續定居在中壢老街,而郭龍易一房則定居在中壢市的大崙、過嶺一帶,其他房的分佈範圍則不詳。

資料來源: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(1826~1945)
指導教授:吳學明博士
研 究 生: 陳 雪 娟。中央歷史所碩士論文,2008





找到兩張郭光天家族開墾足跡圖,出自鄭明枝先生:郭氏宗族北臺移民拓墾史。以前就知道有這本書可是都找不到,現在知道國家圖書館有微縮片複製本。鄭明枝先生擔任過大園地區的國小校長,應該有許多人認識他,這本書是作者自印,找到鄭先生也許就可以找到這本書的紙本,所以請認識他的人不吝告知鄭先生的聯絡方式。

我們只知道是來自昇平堡岱山社二十五都,也是從許厝港上岸,從那邊遷移出來,那邊祖父他們以前都還會去吃拜拜,究竟我們與這一支的關係如何,慢慢再來追蹤好了。